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省文明办每月组织开展“江苏好人”推选活动,推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凡人善举不断涌现。

5月5日,省文明办在我市沭阳县隆重发布年4月份“江苏好人榜”,我市李明甫、张泽荣光荣上榜。快来和文明君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的事迹吧!

李明甫

“小李飞刀”坚持6年为弱势群体免费修脚善举感动一座城

助人为乐

人物简介

李明甫,男,年12月出生,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西圩乡中陈村四组村民,现为宿迁市“小李飞刀”养生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事迹简介

6年来,李明甫带领员工足迹遍布全县40个乡镇、场、街道,先后为沭阳县各地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提供免费的志愿修脚服务余次,累计服务余人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初出茅庐”善行初始

年,21岁外出务工的他,因为甲沟炎复发,来到了无锡一家专业修脚店修脚,从而与修脚行业有了第一次接触,数月后第二次光顾,恰逢店里招收学徒,他几经考虑后,辞去了当时在电子厂的工作,跟着第一次为他修脚的师傅,学起了这门手艺,正式踏入了这一行业,并于年回乡开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专业修脚店。

李明甫在工作中,接触了许多老年人,尤其是子女在外的空巢老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沭阳当时专业的修脚店比较少,加之老一辈人勤俭节约的习惯,他们脚部有灰指甲或者甲沟炎等小毛病时,总是选择忍一忍,等到疼痛难忍的时候才会找人帮忙修一修。有一次,他在工作中就遇到一位有严重灰指甲的空巢老人,用了两个多小时才修完,考虑到老人的情况,他为老人免除了费用,老人的儿子回来后了解到这一情况,特地到店里当面向他表达了感谢。这个时候,让他感觉到,为一些老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其实还是蛮好的。于是在年的时候,他在店里公开声明,凡是70周岁以上的老人到店修脚的,一律免费。至此,他在小范围内做起了公益的志愿服务活动。

年底,他们店里接到了一单为住院的离退休老干部修脚的业务,医院的时候,看到那些为沭阳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人们,再想到这些年沭阳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他感触良多,在免除这一次服务费用后,他产生了集体做公益的想法。年初,他成立了“小李飞刀”爱心服务队,制定了“孝行中华”的志愿服务项目,就是在每个星期的周二或周三,利用一上午的时间,组织10名左右的员工,面向全县敬老院,义务为老人们开展修脚服务。

李明甫前往敬老院看望老人(右一)

“发扬光大”善行引领

随着店铺规模越来越大,从开始的一间店面发展到现在的四个门店,员工也从原来的十几人增加到现在的四十多人,这项志愿服务也渐渐成为了他们店铺的工作内容之一,现在他的员工们分为四个小队,每次在他的带领下,轮流开展志愿服务。

在“小李飞刀”工作9年的李娟说:“这是好事,每次看到他们就会想到自己年迈的父母,能为这些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不在身边的子女尽点孝心,自己心里也感觉暖暖的”。有时候她的孩子也会跟着去,做些端端水啊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让她感到很欣慰。

“小李飞刀”一店店长项小飞也是一名工作了4年多的老员工了,不管是否轮到他自己所在的那支小队,他都会主动请缨,每次活动后他都感到自己的价值有所体现。用他的话说:“以前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修脚的,多少有点自卑,但现在通过这些活动,我不这么想了,我也感觉自己的工作很光荣,我很骄傲能有更好体现自己价值的这些志愿活动。”

“爱满花乡”善行不止

在6年的志愿服务工作中,李明甫说:“每当看到折磨老人多年的灰指甲、脚气、老茧和发炎流脓的甲沟炎在我们的努力下得到缓解的时候,老人们轻松地模样以及会心的笑容,我就会感觉一缕暖暖的阳光直接照进了心底”。而且有时候老人们在活动后,还会为他们集体唱歌表达感谢,这更让他们觉得用一个字形容当时的感受再恰当不过,那就是“值”。

除了到店老人免费修脚和“孝行中华”志愿服务以外,这6年间他们还同步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点单式上门免费服务和每天下午1-4点面向环卫工人的“爱心环卫”免费修脚服务。今年,李明甫还准备开展“爱心社区行”志愿服务活动,每周两次,每次2-3支小队约30名志愿者,利用两至三年时间,为全县近个小区所有70周岁以上老人开展义务修脚服务。

李明甫他们的爱心服务把爱送到老人身边的同时,也感染了更多的人,一些医生、教师、企业老板、政府单位工作人员等也向他们一样为家乡的老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今年,李明甫向民政部门递交了正式成立“小李飞刀”志愿服务队的申请,希望能够汇聚更多的爱心人士与他们一起,开展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更加周到的志愿活动。

张泽荣

24年不离不弃为瘫痪小叔子撑起一片天

孝老爱亲

人物简介

张泽荣,女,生于年7月,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前进村一组村民。

事迹简介

张泽荣24年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小叔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长嫂如母敢于担当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四邻八村孝老敬亲的好榜样;她家境贫寒但坚持自力更生,利用晚上时间在家做起手工活,成为全村脱贫攻坚自强不息的领头雁。在他的影响下,当地逐渐形成一股家庭团结、邻里和睦、脱贫致富的新风尚!

天降灾祸,主动担起家中重担

年,张泽荣经人介绍与邻村小伙子晁祥发喜结连理,婚后的日子虽说不是很富裕,但也是平平安安。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年初冬的一天,晁祥发的亲弟弟晁祥振由于损伤了中枢神经导致全身瘫痪,从此,年仅二十多岁的他就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遭遇如此大的变故,对于这个本来就不怎么富裕的家庭来说,这更是一场雪上加霜的灾难,张泽荣的公公婆婆整日以泪洗面。面对这种情况,张泽荣整天安慰公公婆婆和丈夫,并且主动提出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留下来在家中照顾小叔子的生活起居。此后,张泽荣每天早早的起床为一大家子做好早饭,开始了她一天忙碌的生活,做饭、洗衣,等安顿好家里人的生活起居,她就出去干农活,乌云密布的家中因为她的勤劳务实露出了阳光,公公婆婆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有人说她傻,她总是笑着说家和万事兴,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张泽荣和小叔子晁祥振

事无巨细,悉心照料瘫痪小叔子

岁月的刻刀在这位农村妇女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张泽荣婚后的几十年里一面操持家务,一面担当起照顾瘫痪在床的小叔子的重任,还经常和丈夫四处投医问药给小叔子治病。按时喂药、精心照顾饮食起居,是张泽荣每天都要做的“平常事”,但她在这“平常事”用尽心思,为的只是让她的小叔子吃好、住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喊苦喊累。不少人问她:“你为什么这样照顾小叔子?”她回答说:“我是普通的农民,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小叔子瘫痪在床多年,他的心理、生理都非常难受,更需要家人的悉心照顾,我只是做了一个嫂子应该做的。”

由于常年瘫痪在床,晁祥振非但生活不能自理,胃口也不好。吃水果要软的,蔬菜要吃炖烂的,馒头、包子都要吃蒸透的,张泽荣每一次都是做好后一口口喂到小叔子的嘴里,当小叔子胃病严重时,为了给只能吃流食的小叔子补充蔬菜营养,她就挤出各种蔬菜的汁液或煮烂蔬菜滤出汤,给小叔子做粥喝。听说苦菜可以治胃病,她便经常天没亮就到田间地头挖苦菜给小叔子挤汁喝。每当小叔子的胃部有灼热感时,她就买来红花油给他涂抹按摩,减轻小叔子的疼痛。尤其在冬天,她每天坚持天不亮就起床,先给小叔子蒸个熟鸡蛋糕,喂他吃下,然后再做一家人的饭。小叔子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她起来喂水喂药,等他入睡才离开。

在农村叔嫂之间有很多避讳,因为丈夫要早出晚归打工养家,无奈之下,张泽荣便顾及不了那么多,每当小叔子需要排便时,不管她在做什么,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帮助小叔子排便,有时候会弄到手上、身上、被褥上,但她从来没有一句责备。小叔子整日卧病在床运动少,大便经常干燥堵塞,张泽荣便用手从肛门往外面挤,或用药水打进去,使大便顺利排出来。为了照顾好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叔子,她付出了太多,十里八村的人说起张泽荣都是肃然起敬、赞不绝口。

在她精心的照顾下,小叔子虽然瘫痪在床,但从来没有生过褥疮,居住的房间虽然没有什么家具摆设,但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张泽荣细心、有耐心,从未因侍候小叔子而抱怨一句,从未因肩上的担子重而发一次脾气。

每当有亲戚邻里来看望小叔子,他总是艰难地朝着张泽荣竖起拇指,眼里噙着泪花,让人感动不已,每当这时,张泽荣也是泪如雨下,她总是说:“我弟,你要好好的,你身体健康就是我们家最幸福的事情,我做的这些都没什么,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简单朴实的话语反射出一颗金子一般的心灵。

自立自强,走在了脱贫攻坚的前列

张泽荣一家由于要照顾病人,缺乏劳力,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丈夫晁祥发在周边打零工,家里还有孙子上学,是村里的低收入农户。张泽荣是个要强的人,她体恤丈夫,自立自强,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想要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她常说,虽然说低收入国家有照顾,但咱也不能等靠要,人家能脱贫,我们也能。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张泽荣四处打听,熟人帮忙介绍了可以在家里做的手工活,白天照顾病人、干农活,晚上,等到小叔子睡着了,她就继续赶制领来的手工活,争取能多做一些,补贴家用。农村冬天的晚上寒冷无比,加上家里没有空调暖气,更是寒冷难耐,张泽荣根本顾不上这些,为了不打扰丈夫休息,经常半夜一个人偷偷的搬着小板凳来到客厅,开着小台灯借着一点光亮干起手工活,经过长年累月的劳作,她的手上满是伤痕和冻疮,丈夫晁祥发看到这些,总是满眼泪花,觉得张泽荣这些年跟着自己吃了很多苦头,没有让她过上盈余富足的生活,加上还要几十年日夜照顾小叔子,无比自责。可每当这时,张泽荣总是安慰他说:“家里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幸福了,生活总是平平淡淡的,我不在乎有多少钱,过多好的生活。”得知了张泽荣家的艰难情况,前进村党支部韩书记主动帮助协调村里的金鸿无纺布袋厂,帮忙提供一些手工活给张泽荣做,帮她进一步拓宽赚钱渠道,在家就可以挣钱补贴家用,她既珍惜又感激。由于她干的手工活细致、质量高,现在找她做手工活的人越来越多,去年她的家里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1万元左右,走在了全村里脱贫攻坚的前列。

张泽荣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却又不简单的农妇,既是二十余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在床小叔子的好嫂子,又是脱贫攻坚自力更生的领头雁,在她的影响下,十里八村好吃懒做、脱贫志气不高、习惯等靠要的农户越来越少了;在她的引领下,当地农村家庭团结、邻里和睦、脱贫致富的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hrw.com//mjcczl/112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