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趾甲沟炎专科治疗医院 >> 趾甲沟炎护理 >> 糖尿病足的认识与治疗
1.糖尿病足定义:糖尿病足俗称“烂脚”,主要是与糖尿病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的破坏。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2.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3.糖尿病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流行病学
国外资料显示在所有的非外伤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足患者占40%-60%,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85%是发生在足部溃疡后。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的患病率为4%-10%。国内多中心研究资料显示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病变的比例为19.5%。单中心研究显示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35.4%。我国糖尿病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8.1%,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31.6%。
4.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神经病变表现: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
下肢缺血表现: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者可合并有下肢间歇跛行症状。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静息痛,趾端出现坏疽,足跟或跖趾关节受压部位出现溃疡,部分患者可肢体感染。
5.糖尿病足的分类
依据溃疡的病因进行分类:
(1)神经性溃疡:神经性溃疡患者通常有患足麻木、感觉异常、皮肤干燥,但皮温正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病情严重者可发展为神经性关节病(Charcot关节病)。
(2)神经一缺血性溃疡:
同时具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患者以此类居多。患者除了有神经性溃疡症状外还有下肢发凉感、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部皮温减低,在进行清创换药时创面渗血少。
(3)单纯缺血性溃疡:
此类患者无周围神经病变,以缺血性改变为主,较少见,需根据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排除周围神经病变后方可诊断。
依据坏疽的性质分类
(1)湿性坏疽:
糖尿病湿性坏疽发病人数较多。多因肢端循环及微循环障碍,常伴周围神经病变和患足感染。局部常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常伴有毒血症或败血症等临床表现。
(2)干性坏疽:
糖尿病干性坏疽发病人数较少,占糖尿病足坏疽的5.0%。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肢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局部血供障碍,最终导致缺血组织发生干性坏疽。
(3)混合性坏疽:
混合性坏疽较干性坏疽稍多见,占糖尿病足坏疽的15.2%。肢端局部血供障碍引起干性坏疽,而病变另一部分合并感染。
6.糖尿病足的Wagner分级
7.糖尿病足的治疗
①糖尿病足的治疗目标及治疗策略
糖尿病足的治疗目标: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展,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糖尿病足患者死亡率;
预防缺血导致的溃疡和肢端坏疽,预防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下肢肢体功能状态。
糖尿病足的治疗策略:一级预防--防止或延缓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二级预防-缓解症状,延缓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的进展;三级预防--血运重建,溃疡综合治疗,降低截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②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
在糖尿病足的药物治疗中,要重视综合治疗。糖尿病足常分为3种类型,即神经型、缺血型和神经缺血型(也叫混合型)。
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缺血型,而单纯神经型比较少见。对于神经病变型,目前除治疗神经病变外,重要的是患肢减压,局部清创可促进溃疡愈合;而对于缺血型病变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运动锻炼和重建下肢血流的方法,取得一定疗效;即使混合型病变,如果血流得到改善,其神经病变也可得到部分缓解。
③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
1)血管介入
2)含抗生素骨水泥修复糖足创面
3)横向骨搬运治疗糖尿病足
医院门诊二楼足踝外科诊室门诊时间:周五上午
坐诊医生:刘杰,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主要诊断和治疗足踝外科各种疾病。如足踝外伤、骨折、肌腱及韧带损伤、关节炎、足踝部先天及后天畸形、踇外翻、下肢创面不愈合、糖尿病足。尤其擅长微创治疗踇外翻、足趾畸形、嵌甲、甲沟炎等,对糖尿病足部溃疡的诊治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微创治疗踇外翻”医院-年度新技术新项目二等奖,并特聘为中国糖尿病足联盟青年委员。多次去北京、郑州、太原等地学习足踝外科疾病新进展。
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hrw.com//mjccjc/10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