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宝宝“啃脚丫子”需要干预吗?当父母的要明白,宝宝是在诉说需求

宝宝在婴儿期,经常会做出一些大人不能理解的奇怪举动,比如一些宝宝会突然抱着自己的小脚开始啃,这时候家长往往会分成两大派,一派让啃,一派不让啃。

到底哪种做法对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宝宝吃脚的问题。

一、让不让宝宝吃脚婆媳争论不休

小草莓已经6个月了,一天下午妈妈正准备给宝宝换纸尿裤,刚把纸尿裤拿下来,宝宝就一把拽住了小脚丫,转瞬间就把脚放进了嘴里,妈妈看到这一幕惊呆了,“这孩子,怎么能吃脚呢!”边说边把宝宝的脚从嘴里拿了出来,这一拿,宝宝明显不高兴了,开始哇哇大哭起来。

在隔壁的奶奶听见哭声马上赶了过来,妈妈说,“孩子吃脚,我不让吃,就开始哭。”奶奶一听宽慰妈妈道,“小孩吃脚正常啊,他爸小时候也吃。”

妈妈听后将信将疑地说到,“脚多脏呀,再说不会养成习惯吧,我们小女孩养成吃脚的习惯太难看了。”

婆媳间你一言我一语,都觉得自己有道理,讨论了半天,也没达成共识。

婆媳育儿观点相悖往往都是新方法与老经验的博弈,但这次在吃脚的问题上,毋庸置疑,老经验是正确的。

二、为何宝宝钟爱啃脚?宝宝癖好大揭秘

宝宝吃脚并不是个例,在大多数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吃脚的过程,换句话说吃脚对于宝宝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宝宝会有这种特殊的癖好呢?

好奇宝宝的日常

我们是不是都喜欢叫我们的小可爱“好奇宝宝”呢?宝宝的好奇心可不是说说而已,是一定要用行动表现出来的,当宝宝发现一样新的东西,学会一样新的技能后,就会反复注视它、摆弄它、练习它。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有手有脚的,突然有一天,宝宝看到了自己的小脚,这可燃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自然会抱起他的小脚好好研究一番。

不可小看的“口欲期”

宝宝大概从3个月开始就进入口预期了,小宝宝都是用嘴和手来同时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1岁以内的宝宝,随便拿起一样东西都往嘴里放。

宝宝的小脚丫也是一样的,当宝宝们看到了自己的小脚,第一反应一定是放到嘴里,尝尝小脚的味道和触感。别担心,这一切都是宝宝的正常反应,等宝宝过了“口欲期”自然就不会再吃脚了。

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展必然

我们都知道,宝宝在婴儿期无论是大脑还是肢体都是飞速发展的,宝宝身高体重的不断生长、肌张力水平的逐渐降低、手眼协调能力的不断完善、独坐技能的慢慢掌握,都在为宝宝抓到脚,吃到脚做着准备。

其实会吃脚的宝宝往往手眼协调能力更好,也就意味着宝宝更健康更聪明,当然也有一些宝宝是不吃脚的,所以宝妈们千万不要焦虑,顺应宝贝的自然成长规律就好。

三、发现这些问题家长需要多加注意

宝宝吃脚是正常的生长发育阶段,面对吃脚的宝宝家长无需过多干预,而对于一些不爱吃脚的宝宝,家长也无需焦虑担心。但如果宝宝存在以下问题,家长就应该多观察多注意了。

宝宝脚趾发红

宝宝的小脚丫是非常娇嫩的,很多宝宝都喜欢啃大母脚趾,如果宝宝吮吸力度过大可能会造成大脚趾的红肿,家长如果发现宝宝的小脚已经被啃红了,那就需要稍微干预一下了。

另外,有些家长给宝宝剪指甲的时候愿意剪得非常秃,这里提醒一下,给宝宝剪指甲不要剪得过短,过短会引发感染甚至是甲沟炎。

超过1岁还在吃脚

吃脚是1岁以内“口欲期”宝宝的日常操作,但如果孩子超过了1岁,甚至都会走路了,还是每天抱着脚啃,家长也是需要干预的。

尤其宝宝会走以后,小脚也容易脏脏的,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吃脚,容易把细菌吃到嘴里,而且孩子大了还吃脚,无论如何都不是个好习惯。

宝宝的腿无法弯曲到面部

对于一些不吃脚的宝宝,妈妈可以尝试把小脚丫放在他的面前,看看他是不是对自己的小脚感兴趣。但如果妈妈发现,无法把宝宝的腿弯曲到面部时,那就需要注意了,医院咨询一下相关专家,看看是不是肌张力过高的原因。

四、宝宝爱啃脚妈妈可以这样做

宝宝钟情于吃脚丫是特殊阶段的特定技能,如果没有其他情况家长可以不用干预,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宝宝保持双脚的卫生、转移宝宝注意力等方式来帮助宝贝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帮宝贝按时洗脚

宝贝经常啃脚丫,家长一定要帮宝宝做好脚部卫生,宝宝的小脚、小手特别容易藏污纳垢,家长在清洗的时候需要格外细心,只有小脚干净了,妈妈才能放心让宝宝吃脚。

转移注意力

如果宝宝吃脚实在过于频繁,甚至已经把脚趾吮吸红肿了,家长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宝宝少啃脚。比如当宝宝拿起小脚丫要啃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一样他很喜欢的玩具,或者发出有趣的声音,这些方式都可以迅速吸引小宝宝的目光,让他暂时忘了吃脚这件事。

拍照记录

再有一件妈妈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拿出手机,帮宝宝拍照留念,记录下这一珍贵的瞬间,等宝宝长大以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点滴瞬间。

宝宝吃脚是成长中的正常阶段,家长大可不必焦虑。其实宝宝成长中的大部分状况都是正常的,顺其自然就好,切不可过度焦虑。

初为人父人母,与喜悦相伴而来的往往是不知所措,对宝宝的一切状况草木皆兵,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比我们想象的坚强、聪明。

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相信宝宝,做不焦虑的家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hrw.com//mjccyy/153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