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通过特异性抑制EGFR下游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效应,在RAS/BRAF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中应用广泛。目前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mCRC的抗EGFR单抗共2种,分别是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和帕尼单抗(panitumumab);其中在国内上市且获得适应证的是西妥昔单抗。

既往,国外的临床研究显示,80%的患者使用抗EGFR单抗后会出现特征性的皮肤不良反应,如丘疹脓疱型皮疹、甲沟炎、顽固性皮肤干燥瘙痒、毛发异常、毛细血管扩张、结膜炎和黏膜炎等。虽然多数患者表现较轻,但仍有约17%的患者因皮肤不良反应减量甚至停药。年我国临床研究也显示,抗EGFR单抗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81.4%,其中≥3级皮肤不良反应占25.8%。与此同时,在接受抗EGFR单抗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皮肤不良反应(尤其丘疹脓疱型皮疹)的发生率和严重度与肿瘤靶向治疗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率有关。

1 抗EGFR单抗治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EGFR及下游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等众多关键生物学过程。EGFR基因的突变、过表达及扩增导致的功能异常参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因而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关键靶点。控制炎症和修复屏障是抗EGFR单抗治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治疗的重要方面。

2 抗EGFR单抗治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严重度分级

2.1 丘疹脓疱型皮疹

丘疹脓疱型皮疹(又称痤疮样皮疹)是最常见的抗EGFR单抗治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60%~90%,其严重程度与抗EGFR单抗的用药剂量有关。

2.2 皮肤干燥及瘙痒

接受抗EGFR单抗治疗的患者中,约35%的患者会出现皮肤的顽固性干燥(xerosis),往往在治疗后期出现,尤其在原有丘疹脓疱型皮疹的部位,表现为皮肤的干燥、瘙痒和脱屑,可逐渐演变成慢性乏脂性湿疹,可伴疼痛性的手足皲裂。

2.3 甲及毛发改变

治疗数周至数月后,10%~20%的患者可出现甲及甲周的改变,可表现为急性甲沟炎(甲襞的红肿压痛)、甲周的渗液和出血,可出现类似化脓性肉芽肿的皮损;伴有甲板的点状凹陷、变色和甲缺失等。

3 抗EGFR单抗治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抗EGFR单抗诱发的皮肤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心理健康,妨碍正常生活和社交功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导致抗肿瘤治疗的中断或停止。

4 抗EGFR单抗治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的治疗

4.1 丘疹脓疱型皮疹的分级治疗

所有用药患者均需进行保湿和防晒的基本护肤指导,同时根据皮疹严重度分级,判断是否需要暂时减停靶向药,并根据皮疹范围、临床表现和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具体用药及说明见表3。

4.1.1 外用药物 

4.1.2 系统用药 丘疹脓疱型皮疹的系统用药主要为口服四环素类抗生素。

4.2 皮肤干燥和瘙痒的处理

做好患者教育,尤其是让患者避免过度清洁:洗澡水温不可过高,避免使用含有乙醇和皂基的清洁剂,建议使用沐浴乳或沐浴油。

4.3 甲沟炎的处理和治疗

告知患者需穿宽松的鞋袜以避免甲周的磨损和挤压,正确修剪指趾甲以避免嵌甲。如出现甲沟炎,需注意局部清洁,配合外用抗生素类和抗真菌类药物,具体用药及说明详见表5。

5 抗EGFR单抗治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的预防

5.1 一级预防

对于所有计划开始抗EGFR单抗治疗的患者,均需在靶向治疗开始前进行下述一级预防措施。

5.1.1 温和清洁、合理保湿和修复皮肤屏障

5.1.2 做好物理及化学防晒以预防皮疹的出现和加重 

5.1.3 做好手足护理,避免甲沟炎

5.2 二级预防

对于以下需要二级预防的患者,建议引导患者至皮肤科协助诊断治疗,以确定具体情况下预防性用药的适用剂量和疗程。

5.2.1 丘疹脓疱型皮疹的高风险人群 

5.2.2 皮肤干燥和瘙痒的高风险人群

5.2.3 甲沟炎的高风险人群 

6 抗EGFR单抗治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的多学科合作

6.1 肿瘤科医师在皮肤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前的患者筛选和宣教

肿瘤科医师在接诊需行抗EGFR单抗治疗的患者时,建议在制定靶向治疗方案后,进行皮肤不良反应的宣教。

6.2 建立皮肤科转诊/会诊模式

6.3 在出现3/4级不良反应时建议通过与皮肤科的多学科协作(MDT)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EGFR单抗治疗相关皮肤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实用肿瘤杂志》年第3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6.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hrw.com//mjccwh/131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