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疔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本病分类颇多,相当于西医的疖、痈、瘭疽、气性坏疽、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等。

疔的范围很广,名称繁多,证因各异。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叙述。

颜面部疔疮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疔疮生于眉心者,叫眉心疔,又称印堂疔;生于两眉棱者,称眉棱疔;生于眼胞者,称眼胞疔;生于颧部者,称颧疔;生于人中者,称人中疔;生于人中两旁者,称虎须疔;生于口角者,称锁口疔;生于两唇内里者,称反唇疔;生于颏部者,称承浆疔等等。名称虽繁,但其病因、辨证施治基本相同。

[病因病机]

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其毒或从内发,如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脏腑蕴热内生;或从外受,如感受风热火毒,或皮肤破损染毒。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火毒结聚,热胜肉腐而成。若火毒炽盛,内燔营血,则成走黄重症。

[诊断]

1.临床表现

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

初期在颜面部某处皮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3~6厘米左右,但根深坚硬,状如钉丁之状,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中期约第5~7日,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伴有发热口渴,便干溲赤,苔薄腻或黄腻,脉象弦滑数等。

后期约第7~10日,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病程一般10~14天,即可痊愈。

若处理不当,或妄加挤压,或不慎碰伤,或过早切开等,可引起疔疮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并伴有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糙,脉象洪数等,此乃疔毒走散,发为“走黄”之象。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必要时应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鉴别诊断]

疖:虽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厘米,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治疗]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外治根据初起、成脓、溃后,分别采用箍毒消肿、提脓祛腐、生肌收口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

证候: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壮热口渴者,加竹叶、石膏、连翘。

②火毒炽盛证

证候: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2)外治法

①初起宜箍毒消肿,用金黄散、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成糊状围敷,或千捶膏盖贴,或六神丸、紫金锭研碎醋调外敷。

②脓成宜提脓祛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撒于疮顶部,再用玉露膏或千捶膏敷贴。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己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可切开排脓。

③溃后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疮口掺九一丹,外敷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2.其他疗法

(1)蟾酥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

(2)犀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

(3)需要时可应用抗生素,并配合支持疗法。

[预防及调护]

1.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卧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

2.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以免疔毒走散入血。

3.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食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手足部疔疮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瘭疽。临床比较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

因发病部位及形态、预后的不同有多种命名,如生在指头顶端的,肿胀形如蛇头者,叫蛇头疔;生于指甲缘的,因其色紫而凸,或溃后胬肉高突,形如蛇眼,叫蛇眼疔;又因脓积于甲下,指甲面可见黄白色脓影,重者指甲浮空,痛胀难忍,故名代指;生在甲后的,叫蛇背疔;生在手指螺纹的,叫螺疔;生在手指指节间的,绕指肿痛,色黄或紫,叫蛀节疔;若一指通肿、色紫,指微屈而难伸,形如泥鳅,称泥鳅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蛇肚的,叫鱼肚疔或蛇腹疔;生于手掌心的,形如盘中托珠之状,叫托盘疔;生于足掌中心的,叫足底疔;生在涌泉穴者,叫涌泉疔等等。

[病因病机]

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如针尖、竹、木、鱼骨等刺伤或修甲时刺破皮肤,昆虫咬伤等。托盘疔还可由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火毒炽盛为患;足底疔多由湿热下注引起。均可导致火毒之邪阻塞经络,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甚则腐筋伤骨。

[诊断]

1.临床表现

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

(1)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有轻微的红肿疼痛,2~3天成脓,可在指甲背面上透现一点黄色或灰白色脓疱,或整个甲身内有脓液。待出脓后,即能肿退脓尽,迅速愈合;若脓毒浸淫皮肉,甲下溃空或有胬肉突出,甚至指(趾)甲脱落。

(2)蛇头疔:初起指端感觉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随后肿势逐渐扩大。中期肿势更为扩大,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酿脓时有剧烈的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约10天左右成脓,此时多阵阵啄痛不休,常影响食欲和睡眠。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后期一般脓出肿退痛止,趋向痊愈。若未及时处理,任其自溃,溃后脓水臭秽,经久不愈,余肿不消,或胬肉突出者,多是损筋伤骨的征象。

(3)蛇肚疔:发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关节轻度屈曲,不能伸展,若强行扳直,即觉剧痛。诸症逐渐加重,约7~10天成脓。因指腹皮肤厚韧,不易测出波动感,也难自溃。溃后脓出黄稠,逐渐肿退痛止,约2周左右痊愈;若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常影响手指的屈伸。

(4)托盘疔:初起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甚则延及手臂,疼痛剧烈,或伴发红丝疔。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薄黄,脉滑数等症状。约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虽内已化脓,不易向外透出,很可能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影响屈伸功能,或并发疔疮走黄。若溃后脓出,肿退痛减,全身症状亦随之消失,再过约7~10天愈合。

(5)足底疔: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3~5日有啄痛,修去老皮后,可见到白色脓点。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连小腿,不能行走,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黄腻,脉滑数等。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

辨别手指部有脓无脓,除依据一般化脓日期及触诊外,可采用透光法。辨别有无死骨,可用药线或探针深入疮孔,如触及粗糙的骨质,是为损骨。辨别有无伤筋,可观察手指屈伸功能。

4.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X线摄片可确定有无骨质破坏。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增高。必要时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鉴别诊断]

类丹毒:发病前多有猪骨、鱼虾等刺伤史,或破损皮肤接触猪肉、鱼虾史。红肿不如疔疮明显,常表现为游走性的红紫色斑片,一般不会化脓,全身症状多不明显。

[治疗]

以清热解毒为主,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脓成后应尽早切开排脓;愈后需加强功能锻炼。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火毒凝结证

证候:局部红肿热痛,麻痒相兼,伴畏寒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热胜肉腐证

证候: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如鸡啄,肉腐为脓,溃后脓出肿痛消退;若溃后脓泄不畅,肿痛不退,胬肉外突,甚者损筋蚀骨。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等。

③湿热下注证

证候:足底部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外治法

①初期: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蛇眼疔也可用10%黄柏溶液湿敷。

②溃脓期: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

③收口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若胬肉高突,修剪胬肉后,用平胬丹或枯矾粉外敷;若已损骨,久不收口者,可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每天1~2次,每次10~20分钟。有死骨存在,可用七三丹提脓祛腐,待死骨松动时用血管钳或镊子钳出死骨。筋脉受损导致手指屈伸障碍者,待伤口愈合后,用桂枝、桑枝、红花、丝瓜络、伸筋草等煎汤熏洗,并加强患指屈伸功能锻炼。

2.其他疗法

参见“颜面部疔疮”。

[预防及调护]

1.注意劳动保护,防止手足皮肤损伤。

2.手部疔疮忌持重物或剧烈活动,以三角巾悬吊固定。生于手掌部者,宜手掌向下,使脓液容易流出。足部疔疮宜抬高患肢,尽量少行走。

3.愈后影响手指屈伸功能者,宜加强功能锻炼。

4.其他参照“颜面部疔疮”。

红丝疔

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

外因手足部生疔,或足癣糜烂,或有皮肤破损感染毒邪,内有火毒凝聚,以致毒流经脉,向上走窜而继发红丝疔。若火毒走窜,内攻脏腑,可成走黄之证。

[诊断]

1.临床表现

好发于四肢内侧,常有手足部生疔或皮肤破损等病史。

多先在手足生疔部位或皮肤破损处见红肿热痛,继则在前臂或小腿内侧皮肤上起红丝一条或多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上肢可停于肘部或腋部,下肢可停于腘窝或胯间。腋窝或腘窝、腹股沟部常有臖核肿大作痛。

轻者红丝较细,可无全身症状,1~2日可愈;重者红丝较粗,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乏力,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有的还可出现结块,一处未愈,他处又起,有的2~3处相互串连。病变在浅部的,皮色较红;病变在深部的,皮色暗红,或不见“红丝”,但患肢出现条索状肿块和压痛。如结块不消而化脓者,则肿胀疼痛更剧,化脓在发病后7~10天左右,溃后一般容易收口,若二、三处串连贯通,则收口较慢。

若伴有高热,神昏谵语,胸痛,咳血等症,是为“走黄”。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可增高。

[治疗]

治疗宜清热解毒,佐以活血散瘀。红丝较细者,多属火毒入络证,治宜清热解毒;红丝较粗,全身症状重者,多属火毒入营证,治宜清营凉血,化瘀解毒。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灶。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火毒入络证

证候:患肢红丝较细,红肿疼痛。全身症状较轻。苔薄黄,脉濡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②火毒入营证

证候:患肢红丝粗肿明显,迅速向近端蔓延。并伴臖核肿大作痛,全身寒战高热,头痛,口渴。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凉血清营,解毒散结。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2)外治

①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②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

[预防及调护]

参见手足部疔疮。

烂疔

烂疔是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中医文献中称水疔、卸肉疔、烂皮疔、脱靴疔等。其特点是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化腐,患处皮肉很快大片腐烂卸脱,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如匙面),流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

[病因病机]

多因皮肉破损,接触潮湿泥土、脏物等,感染特殊毒气,又有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聚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若湿热火毒炽盛走窜入营,则易成走黄重证。

[诊断]

1.临床表现

患者多为农民和战士。发病前多有手足创伤和接触泥土、脏物史。潜伏期一般为2~3天。好发于足部,手臂、手背等也可发生。

初起患肢有沉重和包扎过紧感觉,继则出现“胀裂样”疼痛,疮口周围皮肤高度水肿,紧张光亮,按之陷下不能即起,迅速蔓延成片,状如丹毒,但皮肤颜色暗红。伴高热(40℃~41℃),寒战,头痛,烦躁,呕吐,面色苍白,或神昏谵语;一般高热一昼夜后,虽身热略降,但神识仍时昏时清,伴有烦渴引饮,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苔黄焦糙,舌质红绛,脉洪滑数等症状。1—2天后,肿胀疼痛剧烈,皮肤上出现许多含暗红色液体的小水疮,很快积聚融合成数个大水疱,破后流出淡棕色浆水,气味臭秽。疮口四周皮色转为紫黑色,中央有浅黄色死肌,疮面略带凹形,轻按患处有捻发音,重按则有污脓溢出,稀薄如水,混以气泡。随后腐肉大片脱落,疮口日见扩大。

若身热渐退,患处四周水肿消失,腐肉与正常皮肉分界明显,分界处流出的脓液转稠者,为转机之象,以后就能腐脱新生,即使疮面甚大,不难收口而愈。若高热持续不退,谵语,黄疸,苔黄焦糙,脉细而数,患处腐烂及肿势继续蔓延不止,乃正不胜邪,毒邪走散,不得外泄而内攻脏腑,合并“走黄”之征,可有生命危险。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脓液细菌培养可发现革兰氏阳性梭状芽孢杆菌。X线检查患部见气泡阴影。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鉴别诊断]

1.流火:常有反复发作史,局部皮色鲜红,边缘清楚,高出周围皮肤,压之能褪色。一般无水疱,既使有水疱亦较小,刺破后流出黄水,肉色鲜红,无坏死现象。

2.发:发病相对较慢,疼痛渐渐加重,其红肿以中心最明显,四周较淡。溃烂后患处无捻发音,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治疗]

须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内治宜清热泻火,利湿解毒,并注意和营散瘀,令湿毒火热俱泄。外治宜作广泛多处纵深切开,保证引流畅通。

1.内治

(1)辨证论治

①湿火炽盛证

证候:初起患肢有沉重和紧束感,以后逐渐出现胀裂样疼痛,创口周围皮肤呈红色、肿胀发亮,按之陷下,迅速蔓延成片。1~2天后肿胀剧烈,可出现水疮,皮肉腐烂,持续高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利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萆薢化毒汤加减。

②毒入营血证

证候:局部胀痛,疮周高度水肿发亮,迅速成暗紫色,间有血疱,肌肉腐烂,溃流血水,脓液稀薄,混有气泡滋出,气味恶臭。壮热头痛,神昏谵语,气促,烦躁不安,呃逆呕吐。舌红绛,苔薄黄,脉洪滑数。

治法:凉血解毒,清热利湿。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或紫雪散4.5g分3次吞服;便秘者,加生大黄。

(2)外治

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明确诊断后立即施行广泛、多处、纵深切开,直切到颜色正常、能够出血的健康组织为止,并切除濒于坏死和已经变性的组织,彻底清除异物、碎骨片,用大量双氧水冲洗创口,创口完全敞开,双氧水纱布松填。腐肉与正常皮肉分界明显时,改掺5%~10%蟾酥合剂或五五丹。腐肉脱落,肉色鲜润红活者,掺生肌散、红油膏盖贴。

2.其他疗法

(1)早期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及调护]

1.必须严格消毒隔离。用过的敷料应予焚毁,换药用具应彻底消毒。

2.应加强宣教,尽量避免赤足劳动,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3.其他参照“手足部疔疮”。

疫疔

疫疔是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因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故名疫疔。又以其疮形如脐凹陷,名鱼脐疔。其特点是多发于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可并发生走黄。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

[病因病机]

先有皮肤损伤,而后感染疫毒,疫毒阻于肌肤,以致气血凝滞、邪毒蕴结而成。若疫毒内传脏腑则导致走黄。

[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畜牧业、屠宰或皮毛制革等工作者。常在接触疫畜或其皮毛后1—3天发病,好发于头面、颈项、手、臂等暴露部位。有传染性。

初起在皮肤上有一小红色斑丘疹,奇痒而不痛,形如蚊迹蚤斑,全身有轻微发热。第2日顶部变成水疱,内有黄色液体,周围肿胀、灼热。第3--4日,水疱很快干燥,形成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并在坏死组织的周围,有成群的绿色小水疱,疮形如脐凹,很象牛痘,同时局部肿势散漫,软绵无根,并有臖核肿大。伴有明显的发热,头痛骨楚,苔黄,脉数等症状。

10~14日后,若中央腐肉与正常皮肉开始分离,或流出少量脓水,四周肿势日趋限局,身热渐退,此为顺证,但腐肉脱落缓慢,一般要3~4周方可愈合。若局部肿势继续发展,伴有壮热神昏,痰鸣喘急,身冷脉细者,是为合并“走黄”之象。

2.实验室检查

血液培养或疱液培养可发现革兰氏阳性炭疽杆菌。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比例可增高。

[鉴别诊断]

1.颜面部疔疮:疮形如粟,高突,红肿热痛,坚硬很深。

2.丹毒:皮色鲜红,边缘清楚,灼热疼痛,若有水疱也无脐凹,常有反复发作史。

治疗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1.辨证论治

(1)内治

疫毒蕴结证

证候:患部皮肤发痒,出现蚊迹样红斑,继则形成水疱,破溃形成黑色溃疡,疮面凹陷,形如鱼脐,疮周肿胀,绕以绿色水疱,伴有发热,骨节疼痛,甚则壮热神昏等。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外治

①初、中期宜消肿解毒,用玉露膏掺蟾酥合剂,或升丹外敷。若无蟾酥合剂或升丹,可用外科蟾酥丸研细代之。

②后期腐肉未脱,改掺10%蟾酥合剂或五五丹。腐脱后见肉色鲜红,改掺生肌散,外盖红油膏。

2.其他疗法

(1)外科蟾酥丸6粒,分2次吞服。

(2)犀黄丸,3克,每日2次。

[预防及调护]

1.隔离患者,患者所用的敷料均应烧毁,所用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2.加强屠宰管理,及早发现病畜,并予以隔离或杀死。死畜须加深掩理或烧毁。

3.凡疫疔患者接触过的牛、马、猪、羊的毛和猪鬃,均应用蒸气消毒,皮革可用盐酸及食盐水浸泡消毒。

4.制造皮革和羊毛的工人,在工作时均应戴橡皮手套、口罩及围巾保护。

赞赏

长按







































甲氧沙林是不是治疗白癜风的药物
白颠疯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hrw.com//mjcczl/9036.html

------分隔线----------------------------